审判有时也意味着救赎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来到中国,已是其在境外上映近一年之后。这部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得奖影片,之所以姗姗来迟,或许是因为其“年度最丧”的名号和沉痛伤人的主题。导演将主人公的丧女之痛和自责之深,小心翼翼地包裹在沉闷的日常生活中和冰封的小镇海边。然而,痛就是痛,它们割穿伪装,划破荧幕,刺痛人心。血滴入大海,引来鲨群,会将漂在海上的Claudia Marie号撕得粉碎。
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在于许许多多的细节与隐喻。前文说到的Claudia Marie号,是主人公李·钱德勒的哥哥乔·钱德勒留下的一艘船。这艘船的发动机坏了,就像乔患病的心脏。而船的名字来自于李和乔的母亲。片末的墓碑上,写着她的名字——Claudia Marie。钱德勒一家极可能是爱尔兰移民。他们的口音、服饰和生活习惯,都在提示这一点。有人解读说,他们之所以拼命想留下这艘船,正是因为当年爱尔兰人跨海而来,不肯忘掉遥远的故土。这是有可能的,片中出现了两次凯尔特人队的比赛场景。而乔留给李照顾的儿子,名为帕特里克——人人都知道,爱尔兰的国庆日,就叫做圣帕特里克日。
因为是爱尔兰人后裔,李、乔甚至乔的前妻,都受困于酗酒的问题。而李不慎引起的火灾,也是发生在一场大醉之后。大火烧死了他的三个女儿。他失神地坐在警局,向警察断断续续诉说,自己醉得忘了在炉子上放防火篦,出门去买啤酒再回来发现,曾经温馨的家已成火海。警察听罢对他说:“我们明白了。你是犯了个可怕的错误。你忘了放防火篦,但是我们不会因为这个错,而逮捕你。你回去吧。”李不敢相信,他以为自己让三个女儿葬身火海,应当受到审判和法律的惩罚。然而警察却只是带着怜悯地说,“你回去吧”。看他的眼神,其实已与看一个死人无异。
后来,李的人生,大概只能用一句“行尸走肉”来形容。他逃离了长大的小镇——小镇的名称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这种命名方法也是十分欧洲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其全称应该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影片中的这个小镇有着浓厚的爱尔兰气息,可能大多数人是移民后裔。他们信奉的是天主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是不允许离婚、自杀和婚前性行为的。宗教道德的严苛,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法律,对李进行着非难与惩罚。当他回到家乡时,许多人都畏惧他、排斥他。仿佛他代表着十恶不赦、灾难与不幸。
更令人绝望的是,李没有得到法律的审判,而永远处于内心的自责与煎熬中。即使逃离了小镇,还是处于自我惩罚与放逐之中。导演用其十分擅长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了这一点:在波士顿,他住的是非常小的房间。小小的窗户装着铁栅栏,高高地从墙的顶端透进来一点光。家徒四壁,有如监房。他从来没有原谅过他自己。黑格尔曾在《法哲学原理》中说:“刑罚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犯了错,是对于自由意志的否定。而审判与惩罚,是对于这种否定再进行一次否定,通过“定罪量刑”“改造从新”,还犯罪者以自由意志。
有网友说,影片中最令人绝望的细节,是李在警察局试图自杀的一幕。对这个酿成大错的男人来说,“活着”本身就是让他窒息的枷锁,他想得到解脱。当他拔出警员腰间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却被一拥而上的警察扑倒在地时,他说出了整部电影里最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句台词:“Please。”然而,他仍然不被允许以死赎罪,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审判——在这个意义上,审判是对他的责任的明确界定,有人提起指控,有人为他辩护,并最终明确他要服多少年刑,才能洗清罪责——但是,他始终没能得到审判,没能得到刑罚,并永远生活在不明不白的罪恶感之中,终身不得解脱。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时常发生粗心家长因疏于看护,致儿童意外伤亡的事件。对此,社会各界感到痛心之余,都在呼吁加强立法。今年2月天津大悦城发生了两名儿童坠亡事件后,全国政协委员李铀牵头,联名曾蓉、刘建军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疏忽)行为“入刑”的建议》,呼吁追究失职监护人的责任。李铀委员在提案中称,我国儿童的第一死因是意外伤害。中国每年近1000万的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重伤及残疾者超过100万,死亡儿童达到10万,平均每天死亡270余名。而这些伤害事件中,大多数与监护人的疏忽失职直接相关,各种严重案例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
李铀委员在提案中表示,作为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既是一种天然本能,又是一种法定义务。如果因故意或过失,未能妥善履行监护义务,甚至失职造成严重后果,应当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目前,我国现有70多部与儿童保护相关的法律,其中针对儿童的暴力、虐待及剥削导致伤害,均有涉及,唯独因监护失职(疏忽)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没有法律予以责任人惩戒。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此也有原则性规定,但规定得过于原则、适用范围狭窄、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在实践中,对于儿童监护失职行为,无法加以处理。
无独有偶,几年前也有人提出过相似的提案。当时的上海市政协委员赵英提出,应当从防止意外发生的角度,来加强对儿童安全的社会干预。社区应当对家长的监护能力和履责意愿进行监督。如果家长因酗酒、吸毒或精神问题,根本无法照顾子女,那么社区应当强制介入,在家长恢复监护能力之前,先代为照顾抚养子女。江苏南京曾经发生过一名女子沉迷网吧,导致两个女儿在家中饿死的惨剧。假如社区能及时发现,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干预手段,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赵英还提出,曾经因疏于看护而导致儿童出现伤害的家长,应当接受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一定时间内不应当允许其再行使监护权,以免造成更多的悲剧。
而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李就是一个无法从伤痛回忆中走出、因而无法履行孩子监护职责的例子。他的哥哥乔去世后,在遗嘱中指定他作为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然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于自责与痛苦之中的李,又如何能够胜任监护职责呢?他曾试图将帕特里克送去他的生母那里。然而,她同样受困于酗酒和精神障碍,无法照顾亲生儿子。故事并没有走向大团圆的结局。李并没有能真正从痛苦中走出来,他放弃了监护权和回到家乡的机会。对他来说,刑期还没有结束,救赎还没有到来,又如何能再去照顾其他的孩子呢?这部“年度最丧”的电影,以叔侄二人驾船出海,在Claudia Marie号上海钓的背影,作为意犹未尽的结尾。毕竟,故事没有讲完,就意味着待续,而人生也是一样。
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来到中国,已是其在境外上映近一年之后。这部89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得奖影片,之所以姗姗来迟,或许是因为其“年度最丧”的名号和沉痛伤人的主题。导演将主人公的丧女之痛和自责之深,小心翼翼地包裹在沉闷的日常生活中和冰封的小镇海边。然而,痛就是痛,它们割穿伪装,划破荧幕,刺痛人心。血滴入大海,引来鲨群,会将漂在海上的Claudia Marie号撕得粉碎。
这部影片的出色之处,在于许许多多的细节与隐喻。前文说到的Claudia Marie号,是主人公李·钱德勒的哥哥乔·钱德勒留下的一艘船。这艘船的发动机坏了,就像乔患病的心脏。而船的名字来自于李和乔的母亲。片末的墓碑上,写着她的名字——Claudia Marie。钱德勒一家极可能是爱尔兰移民。他们的口音、服饰和生活习惯,都在提示这一点。有人解读说,他们之所以拼命想留下这艘船,正是因为当年爱尔兰人跨海而来,不肯忘掉遥远的故土。这是有可能的,片中出现了两次凯尔特人队的比赛场景。而乔留给李照顾的儿子,名为帕特里克——人人都知道,爱尔兰的国庆日,就叫做圣帕特里克日。
因为是爱尔兰人后裔,李、乔甚至乔的前妻,都受困于酗酒的问题。而李不慎引起的火灾,也是发生在一场大醉之后。大火烧死了他的三个女儿。他失神地坐在警局,向警察断断续续诉说,自己醉得忘了在炉子上放防火篦,出门去买啤酒再回来发现,曾经温馨的家已成火海。警察听罢对他说:“我们明白了。你是犯了个可怕的错误。你忘了放防火篦,但是我们不会因为这个错,而逮捕你。你回去吧。”李不敢相信,他以为自己让三个女儿葬身火海,应当受到审判和法律的惩罚。然而警察却只是带着怜悯地说,“你回去吧”。看他的眼神,其实已与看一个死人无异。
后来,李的人生,大概只能用一句“行尸走肉”来形容。他逃离了长大的小镇——小镇的名称就叫“海边的曼彻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这种命名方法也是十分欧洲的。比如我们熟悉的德国金融中心法兰克福,其全称应该是“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影片中的这个小镇有着浓厚的爱尔兰气息,可能大多数人是移民后裔。他们信奉的是天主教——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是不允许离婚、自杀和婚前性行为的。宗教道德的严苛,一定程度上替代了法律,对李进行着非难与惩罚。当他回到家乡时,许多人都畏惧他、排斥他。仿佛他代表着十恶不赦、灾难与不幸。
更令人绝望的是,李没有得到法律的审判,而永远处于内心的自责与煎熬中。即使逃离了小镇,还是处于自我惩罚与放逐之中。导演用其十分擅长的镜头语言,来表现了这一点:在波士顿,他住的是非常小的房间。小小的窗户装着铁栅栏,高高地从墙的顶端透进来一点光。家徒四壁,有如监房。他从来没有原谅过他自己。黑格尔曾在《法哲学原理》中说:“刑罚是一种否定之否定。”我们或许可以这样理解这句话,犯了错,是对于自由意志的否定。而审判与惩罚,是对于这种否定再进行一次否定,通过“定罪量刑”“改造从新”,还犯罪者以自由意志。
有网友说,影片中最令人绝望的细节,是李在警察局试图自杀的一幕。对这个酿成大错的男人来说,“活着”本身就是让他窒息的枷锁,他想得到解脱。当他拔出警员腰间的手枪,对准自己的太阳穴,却被一拥而上的警察扑倒在地时,他说出了整部电影里最让人肝肠寸断的一句台词:“Please。”然而,他仍然不被允许以死赎罪,因为他始终没有得到审判——在这个意义上,审判是对他的责任的明确界定,有人提起指控,有人为他辩护,并最终明确他要服多少年刑,才能洗清罪责——但是,他始终没能得到审判,没能得到刑罚,并永远生活在不明不白的罪恶感之中,终身不得解脱。
其实,就在我们身边,也时常发生粗心家长因疏于看护,致儿童意外伤亡的事件。对此,社会各界感到痛心之余,都在呼吁加强立法。今年2月天津大悦城发生了两名儿童坠亡事件后,全国政协委员李铀牵头,联名曾蓉、刘建军等13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关于未成年人监护失职(疏忽)行为“入刑”的建议》,呼吁追究失职监护人的责任。李铀委员在提案中称,我国儿童的第一死因是意外伤害。中国每年近1000万的孩子受到意外伤害,其中重伤及残疾者超过100万,死亡儿童达到10万,平均每天死亡270余名。而这些伤害事件中,大多数与监护人的疏忽失职直接相关,各种严重案例比比皆是,让人触目惊心。
李铀委员在提案中表示,作为监护人,父母的监护职责和抚养义务,既是一种天然本能,又是一种法定义务。如果因故意或过失,未能妥善履行监护义务,甚至失职造成严重后果,应当要追究其法律责任。目前,我国现有70多部与儿童保护相关的法律,其中针对儿童的暴力、虐待及剥削导致伤害,均有涉及,唯独因监护失职(疏忽)导致严重后果的行为,没有法律予以责任人惩戒。虽然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刑法及相关司法解释,对此也有原则性规定,但规定得过于原则、适用范围狭窄、配套制度不健全,导致在实践中,对于儿童监护失职行为,无法加以处理。
无独有偶,几年前也有人提出过相似的提案。当时的上海市政协委员赵英提出,应当从防止意外发生的角度,来加强对儿童安全的社会干预。社区应当对家长的监护能力和履责意愿进行监督。如果家长因酗酒、吸毒或精神问题,根本无法照顾子女,那么社区应当强制介入,在家长恢复监护能力之前,先代为照顾抚养子女。江苏南京曾经发生过一名女子沉迷网吧,导致两个女儿在家中饿死的惨剧。假如社区能及时发现,并有明确的法律依据和干预手段,或许悲剧就不会发生。赵英还提出,曾经因疏于看护而导致儿童出现伤害的家长,应当接受安全教育和心理辅导,一定时间内不应当允许其再行使监护权,以免造成更多的悲剧。
而在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中,李就是一个无法从伤痛回忆中走出、因而无法履行孩子监护职责的例子。他的哥哥乔去世后,在遗嘱中指定他作为儿子帕特里克的监护人。然而连自己都照顾不好、生活于自责与痛苦之中的李,又如何能够胜任监护职责呢?他曾试图将帕特里克送去他的生母那里。然而,她同样受困于酗酒和精神障碍,无法照顾亲生儿子。故事并没有走向大团圆的结局。李并没有能真正从痛苦中走出来,他放弃了监护权和回到家乡的机会。对他来说,刑期还没有结束,救赎还没有到来,又如何能再去照顾其他的孩子呢?这部“年度最丧”的电影,以叔侄二人驾船出海,在Claudia Marie号上海钓的背影,作为意犹未尽的结尾。毕竟,故事没有讲完,就意味着待续,而人生也是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