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位于:新鸣网 > 文化长廊 > 文章正文 腾讯微博 新浪微博 99度社区 24小时新闻热线:18803523159

画城桐庐怎样找回现代人最原始的乡愁

  陶醉于慢生活体验区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  江南古村落里,现代人会回忆起什么样的乡愁?  乡村休闲游的宏大叙事下,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人心?  放眼有中国最美县之称的浙江省桐庐县,或许一千个人会有

  陶醉于慢生活体验区的,都是怎样的一群人?

  江南古村落里,现代人会回忆起什么样的乡愁?

  乡村休闲游的宏大叙事下,哪些细节最能打动人心?

  放眼有“中国最美县”之称的浙江省桐庐县,或许一千个人会有一千种答案。

  2014年7月13日至7月18日,全国大学生记者“微访桐庐”新闻训练营开营。20名大学生分为校媒记者组、旅行创意体验家组,走访村落,接触自然,对话不同人群,用年轻学子的视角讲述各自眼中的桐庐故事。

  “请问,慢生活体验区在哪个位置,怎么开车过去?”7月17日,浙江省桐庐县旅游服务中心,从江苏来的刘大龙正在向工作人员咨询。

  刘大龙是南京一家装饰公司的经理,平时应酬不少,这天他难得休息,便开着车带上家人来到了桐庐县富春江畔的芦茨村。

  给公司一位副总经理打完电话,他马上把手机调入飞行模式。在农家乐房东的带领下,一家三口游览了整个村落,品了农家菜,还拿出提前备好的“大冒险”棋子,与孩子“战斗”起来,“在这样自由轻松的自然环境中,身心十分愉悦。”

  刘大龙,在桐庐慢生活体验区,暂时逃离了都市。

  在历史与现代的交融中,芦茨村之所以有名,不仅在于它是667年前画家黄公望创作《富春山居图》最精华部分的取景地,更在于如今它的青山碧水、白墙黛瓦,依旧原汁原味地保留了乡土中国的气息。

  “我们设立‘慢生活’体验区,让都市人寻找儿时的乡土记忆,守护人们心灵的港湾。”桐庐县旅游委员会主任徐利民多次表示。其实,作为全国首个乡村慢生活体验区,芦茨又仅仅是桐庐县“美丽乡村”建设的缩影。

  大学生记者连日来走访了芦茨、环溪、茆坪、深澳、荻浦及石舍等村落,这份古朴与整个县城的休闲氛围相得益彰,让人内心不由感慨:我,找回了最原始的乡愁。

  呼唤回归儿时宁静

  回归儿时的宁静,这是黄伟舜经历大城市喧嚣之后的选择。

  在桐庐县,他是慢生活体验区的发起人之一,一名心存乡土情怀的中年人。黄伟舜从小在芦茨成长,北京学习、工作、生活近20年之后,他带着在北京长大的妻子离开首都,返回故乡。

  他心里想打造一个现实版的“世外桃源”——“芦茨土屋”农家乐。

  “我儿时的乡土记忆存留在与萤火虫‘对话’、和小伙伴过家家、与小鱼儿‘做游戏’。” 黄伟舜说,建设芦茨土屋的初衷十分简单,就是一位普通农民对家的渴求,对田园生活方式的向往。

  黄伟舜理想的生活是这样的:每天清晨6点多,睡到自然醒,吃了一个爱人煮的自家土鸡蛋,喝了一杯牛奶,然后拿起手中的画板,给仅有三岁半的女儿“香草”画起成长漫画。

  午睡过后,直到下午3点,与朋友在自家客厅泡一壶茗茶,畅谈芦茨土屋发展规划。

  傍晚,陪爱人动手采摘自家种植的蔬菜,给“香草”烹饪一顿美味的晚餐。

  这样一个纯真的梦想,在黄伟舜的身上化作了现实。2008年下半年,他将爷爷留下的老屋重新设计,保持原生态的乡村土屋特色,建成了“真诚善良的家园”——芦茨土屋。至今为止,土屋已接待来自北京、上海、香港、韩国等国内外游客超过3万人次。

  “在乡村旅游定位下,有的桐庐年轻人放弃到大城市发展的可能,而选择在家乡开办农家乐,一家人团团圆圆在一起,热情周到地就把游客的钱赚来了。”徐利民说。

  不过,赚钱并不是黄伟舜想要的全部。他发现,在忙碌的都市中,许多家长过于急功近利地培养孩子,孩子在各种培训班中度过了童年。而其实,孩子毕竟是孩子,他们需要一个充满阳光雨露的童年。

  黄伟舜单独为女儿打造了“石舍香樟”,即由10个营地组成的露营区。平日里,他和志愿者一同在营地挽起裤腿干活,“只要你认同这样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并愿意投入一部分资金,我的这个‘部落’随时欢迎你的到来,你就是‘营长’。”

  如今,漫步芦茨老街,能看到黛瓦白墙的民居错落相连;置身清溪水岸,也能发现有大小特色的皮筏顺溪而下。

  黄伟舜希望,能用10年到20年的时间,在全国打造20多个与“芦茨土屋”模式相符合的衍生品,这算是对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探索,也是对人性本身、乡村记忆的保留。

  坚守在古村落的守望者

  除了从大城市归来的慢生活追求者,桐庐也有一直坚守在古村落的守望者。此处娱乐项目并不多,不过,传统的生活方式本身就感染了前来探访的都市人。

  石舍村的老人方子芳今年79岁,戴着白帽,须发皆白。每当看到来到古村落的游客,他都微笑致意,和善的脸没有一丝警惕。老人有四个儿女,三个在杭州,一个在桐庐县城,但老人从未想过离开老屋,“我不出去住,我守住这边的老宅。”

  据说,石舍村民的祖先是北宋农民起义军领袖方腊,起义失败后避难于此。在深山冷坞中隐居了几百年,才发展成一个人口鼎盛的古村落。

  几乎每逢双休日,年轻人方幸祥都会从县城回到石舍村老家,住在他祖先留下的300多年前的清代老房子里。村中只有一条南北向的道路,三幢徽派古建筑蹲伏在道路前端,相对而立的两间老屋只隔3米宽。

  方幸祥记忆中最鲜活的是,一间宅子里住了六七户人家,小时候,傍晚,家家户户的灶头飘上了饭菜香,他和邻居家的朋友们端着饭碗坐在石条凳上。

  在这栋宅子里,邻家晚饭做什么,每人都知道,婶婶们总要串个门夹点菜到他碗里。天井采光、排水实用,雕琢精美的青石缸里养着荷花,五颜六色的衣服一竿竿挂在窗口。

  如今,方幸祥、方子芳的住宅相继进入政府文物保护计划。由于村里过去在夜间有时发生房屋檐下的牛腿装饰被偷事件,毁坏房屋承重功能,村民也在夜间轮流守护,保护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遗产。

  而早些时候,在2011年,列入国家保护文物名单的还有村民胡湘琴的住宅。

  胡湘琴从桐庐县的峁坪村嫁到石舍村已60多年,如今一个人住在祖屋里。原先屋里有30多口人,几乎都搬进了河对岸的新屋,只是自家的老屋里还堆着杂物。

  胡湘琴在家种了茄子、番茄和辣椒,厨房里有煤气灶,也有柴灶。“房子现在不漏雨了,国家出钱帮我修,还是人民政府好。”她朴实地说。

  “平时么,就看看电视,睡睡觉。没电视开着,家里太闷了。一个人吃饭好弄,有时候一天吃两顿,有时候醒来就下午3点了,随便弄点吃的打发肚子。”胡湘琴描述这生活的时候,堂屋里的电视机正好开得很大声,旁边是女儿一家的照片,镜面被擦得干干净净。

  在一间古民居,几位老人正聚着聊天,一位正在堂屋里摘毛豆的大婶见人来拜访,就拿出一根玉米。显然,这里的村民已经习惯了陌生人的“打扰”,淳朴的他们对外界几乎没有提防。

  这本身就是一种风景。远观石舍村,水绿与黑白相互掩映,犹如潇洒泼墨的画作一角。房屋粉墙黛瓦,外拙内秀,牛腿木雕则无声地诉说着儒家士子情怀。

  一个好消息是这些村落多划入了慢生活体验区,生态旅游、人文旅游正在逐步开展,来自杭州、上海、苏州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

  孝义文化的无言旁证

  这是一家按年龄来分阶梯收费的老年食堂:90岁以上免费,80到89岁2元,70到79岁3元,60到69岁4元。食堂就在桐庐县环溪村周氏宗祠附近。

  类似的还有荻浦村也为老人吃饭建立了一套制度。村老年食堂对全村老年人开放,一荤二素的菜肴只收1元钱。

  对老人关怀的背后,是中国传统的孝义文化。荻浦,这个位于桐庐县江南镇东部的村落,2006年被列入国家级历史文化名村,而孝义正是村庄的四大特色之一。

  当地观察人士认为,在桐庐县的旅游战略中,孝义文化与人文关怀交织在一起,本质上是一种惠民式的发展。而老人的安居,不知不觉又荡涤了人浮躁的心情。

  “荻浦村在古代就因敬老爱老出名,年轻人从小在这种氛围中成长,都有孝敬老人的领悟力。我们这里走出去的老板,也会定期捐钱给老年协会。”申屠海荣是荻浦村老年协会里的热心人,每天早上不到6点,他就赶到相邻的深澳村为老人们买菜。

  一系列文化活动也正填补着老年人的晚年生活,村里成立了戏曲、舞蹈、锣鼓、诗朗诵等文体活动队伍。“我们还做得动,就去照顾年纪更大的老人。我们做不动了,年轻人会来赡养我们。一代代都是这么做。”申屠海荣说。

  目前在环溪村, 60岁以上的老人有324位。老年食堂负责人周彩堂介绍,食堂由桐庐县规划,村里的箱包厂、玩具厂等民营企业老板出钱,盖食堂花了60多万元,分为前后两间,窗明几净,一次大约能坐下200人。

  “老人只要到点来吃就行了,也不用洗碗,多的时候村里有三分之一的老人来吃饭,爱吃什么跟我们食堂烧饭阿姨说一声,能做就尽量做出来,他们吃得蛮高兴,我们心里也高兴。”周彩堂也是70多岁的老人,村中以老助老,他趁自己还有力气,就帮助年纪更大的老人。

  “平时就到老年服务中心看看电视、聊聊天,11点就来吃饭。”刚满80岁的村民周木根说。

  另一位周柏增则有些“腼腆”,“家里有老婆烧饭,不好意思来食堂‘揩油’。”

  周彩堂介绍,每到9月,祠堂后面的文化礼堂还会有县里请来的老师上课,老年电大的学员一排排坐好,听一小时的培训课,有时也会吸引稍微年轻的村民,“不过,我们主要还是让老年人打打牌,听听戏曲,轻松地安度晚年。”

  老人的安居,正在为孝义文化作着无言的旁证。如今,荻浦村的村口立着乾隆皇帝表彰大孝子申屠开基的牌坊,一旁,给空巢老人送换洗衣服的清洁工正默默走过。

  挖掘原有的文化底蕴

  在桐庐富春江慢生活体验区管委会常务副主任姚明军看来,在发展的过程中,桐庐没有大拆大建,也没有用统一的模式建造整齐划一的新农村,而是根据每个村庄的不同特点,保留原有的建筑形态,挖掘原有的文化底蕴。

  他举例说,芦茨村农家乐起步较早,主打风情小镇建设;石舍村明清古建筑保留得较为完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主打隐逸文化;茆坪村依托雕刻工厂,引导游客体验田园雕刻乐趣,主打养生文化。

  事实上,未来,慢生活体验区将发展出更多的旅游业态产品,而不止是农家乐,“我们一直在引导茆坪村、石舍村尽可能多地与外界企业洽谈合作,把眼光放长远些,而并非仅局限在民宿上。”

  姚明军认为,慢生活体验区,不仅仅是外部环境上的相对慢,更在于人的身体与心灵上的慢,让人有足够多的时间静下心来发呆、思考。

  诚然,小溪石桥、牧童水牛这些看似画卷的场景,在主打“全域游”与“慢生活”理念的桐庐比比皆是。

  上海游客庞先生是第一次来芦茨村,他手持相机,正站在吊桥上俯拍创作,“去过好多风光秀美的都市村落,但芦茨恰恰让我找回到了‘家的记忆’,这些在民宿外纳凉的老伯,就好像邻居家的长者一样,从不警惕我的镜头。”

  浙江工业大学大一学生王力凯也有同样体会。他高中同学的姥姥家住石舍村,因而也时常过来走走转转。但这一次与以往不同,他需要做一个暑假社会实践调查。

  “我将采集到的富春江及其支流水样与家乡东阳县的河流水样进行对比分析。”王力凯希望能改善家乡水体质量。

  置身画城桐庐,现代人找回了原始的乡愁,这份诗意背后的一个数据是,2014年1月到6月,桐庐县接待国内外游客达461.2万人次,其中乡村休闲游接待144.1万人次,旅游接待总量和乡村游接待量同比增幅为12.1%和39.5%。

  桐庐的布局是清晰的,按照规划,32个中心村和25个特色村将被重点建设,并着力打造出五条乡村风情带和五大乡村风情节,形成集生态休闲、观光度假、农事体验和运动养生等为一体的休闲乡村风景线和旅游体验产品。

  更多的力量还在蓄势待发,新合乡无疑是其中潜在的发力点。乡长刘建钟表示,目前该乡旅游资源暂时没有深入开发,潜力巨大,许多民居保留着更为古典的建筑风格。

  同样值得琢磨的是,这里是全县唯一的省级革命老区,浙东人民解放军金萧支队曾在这里活动。红色旅游资源充满教育、实践价值,最近有人建议,可以整合资源,做一个红色主题的越野赛。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淳朴厚道的桐庐人,在祖祖辈辈留下的山水文化遗产中沉淀积累、与时俱进,但其勤劳、自强的本质没有变。”徐利民说,村美民富、人居和谐,画城桐庐才会更加潇洒。(齐鲁工业大学郭志华中国人民大学唐燕飞)

资讯标签:桐庐 乡愁 现代人

 责任编辑: 张瑛

上一篇:山西新编大型历史京剧《紫袍记》首次北京上演(图)

下一篇: 大同市图书馆、城区图书馆举行读者座谈会

你看到此篇文章的感受是:

晋公网安备 14020002000122号